进入图书情报领域的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进入图书情报领域的机系统与WILSON联机系统曹先为CD-ROM提供联机检索补充,Silverp latter公司开发受用户欢迎的高效低成本的光盘/联机检索系统.光盘走向世界使整个信息存储介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整个信息机构进入无纸情报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图书馆1994年在二楼目录大厅开放光盘检索。lO台设备和7种敦据库对读者开放。在计算机髓络基础上又发展起一种文献检索新技术——光盘网络。关冒已建起20个大型图书馆网络系统.日本亦建成多个大型网络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光盘网络也已开通,1993年8月前图书馆自动化的Novelle网与校园网连通,清华电子工程系资料室的徽机工作站已可通过校匿网检索到CtlrrentContents工程类数据库(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和ComputerLibrary光盘数据库(芙国银盘信息公司出版)。各系或用户只要权限允许可在自己的工作站或家中工作站一端,通过高速网连接Nov- eu网,访问连在服务器上的光盘。1994年4月前还为校内50~60家检索信息量高的用户实现家庭检索。到1990年中国已有53所高校图书馆采用小型微机区域两或多用户集成管理系统.有251个单轨系统如图书馆及信息中心的书刊流通、采访、编目、检索系统已投入使用。1992年11月清华大学图书馆首次试行一年级大学生使用计算机借还书,1992年11月下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统公共检索开通。全校读者可对部分中西文书刊进行检索。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家联网的《北京中关村网络》开通。兰、信息通讯技术.1986年当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美国DIALOG检索系统终端时,这个世界最大的检索系统的通讯还是用电缆,仅仅几年,世界通讯技术有了巨大发展。现在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移动星卫星通讯已在信息传输中开始应用。不仅如此,通讯技术还在向移动卫星、多星处理、多星交换、星间链路、波束交换、低地位轨道卫星的全球复盖、利用超级计算机创造模拟实体方向发展。到2l世纪还将出现先进毫米波个人卫星通讯系统,走向真正的个人全球通讯世界。这些必将在图书情报信息交换、处理、流通上首先应用。四、电子图书及电子圈书馆问世-电子图书是90年代的读物。日本的索尼公司推出的电子图书称为“资料随身带”产品,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们不必到图书馆,或到书架上去查资料就可随时查阅书刊的场合。索尼公司的另一种电子图书利用手掌大的激光机阅读存有10万页书内容的光盘.该公司的25种光盘中多为参考书,一个2500页的书本字典用这种光盘仅25秒戴可查到全部内容I英国推出的电子圈书用以取代鳙徽胶片资料,存储文字、声音和图片资料,手触即可读取,几秒钟内读完·美罾康普顿多功能百科金书光盘每张可储26卷圈、声、动谭内容的近900万文字、6.3万条目录、1.5万个图解。新型光盘将一本本图书鳙徽到方寸之间。阅读时也不必一页页查书翻书,只要按动奠盘即可查到图文并茂的资料。‘冒共两党关系通史》的电子图书出版发行,为我圈出版电子图书开创了新路,此书与印制型比储密度小、具有全文检索,有情报计量分析功能、易于借助传输电路实现远距离传输,复制拷贝容易.1994年9月中旬清华大学图书馆407室多媒体阅览室开放,这个阅览室是个电子图书室,内有30台微机设备,备有32种电子图书文献。1985年日本邮政部提出电子图书馆构思,计划在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建立电子图书馆中心。东芝公司开发出“电子图书情报系统”(ELIS)}日本商用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Library简称EL)已投入使用。1985年10月日本40家主要新闻机关和出版社发起成立。电子图书馆研究会”,1986年成立了“电子图书馆筹备会”,1986年12月日本新闻社等70家股东支持下,企业化和股份公司性质的电子图书馆拥有了48亿日元的授权资本。电子图书馆在日本相当发达。不久日本出现了许多无纸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内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光盘数据库,与日本国内及世界上主要情报检索系统联接,从这个电子馆可检索到任何数据库的资料。香港首座电子图书馆子1988年7月22日正式开馆,收藏的资料十分丰富,它包括主要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权威报告、170种介绍国际市场趋势、技术发展、产品研究及计划设计的期刊,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和专业资料。在缩微书刊、增加储存密度方面还有许多纸张无法比拟的新材料、新技术。如:澳大利亚一张胶片平均容量达1500页标准打印纸,实现了计算机语言成功地存储在缩微胶片上。美国研伽出全息存储器,它的威力超过光盘,1立方厘米体积可存储1太(1012)比特数据,比光盘提高100倍。索尼公司M.0(磁一光)记录技术可在5.25英寸磁光盘上储存4千兆字节,读取时间30毫秒。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数字纸张存1兆字节命令,价格仅1/3便士,1张12英寸纸带可储10,000亿字节。这些新材料正在图书情报自动化方面施展威力。五、缩徽、复印、摄影、传真新技术的应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