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的生存之道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纸介质的图书出版业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挑战,促使传统出版行业向新媒体进军。第一,互联网的信息量大。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型的全新媒体,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每天提供的信息都呈“爆炸”的态势,它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信息库。第二,互联网信息量还表现在它能提供传统纸介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多种形式。传统的媒体只能提供由文字、图形、图像等符号体系构成的平面模式,而网络可提供由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符号体系构成的立体传播模式。第三,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快。随着光纤及手机4G等新型传输技术的产生,信息的传播速度愈来愈快。第四,互联网互动性强。
传统出版人要想立足于 “互联网+”时代,需要具备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要有所突破、创新,转变传统编辑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专业业务方面,不仅要专擅于某一学科,而且要博学于诸学科,从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交叉和技术融合的跨界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对传统图书编辑提出了哪些具体新要求呢?笔者将在此做一些浅薄的探讨。
首先是编辑理念的转变。不管编辑个人是否上网,身处哪个年龄阶段,对互联网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其视线和听觉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互联网,无法逃避,然而这些优势若能为编辑所利用,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给编辑创造更多的机遇。作为出版社的 “中坚力量”的编辑,有必要在其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的新时代。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世界变化太快,则会更推崇编辑思维的敏捷、意识的创新和知识构成的卓越,若不具备敏捷和智慧,恐怕无法把握和发现转瞬即逝的机会。图书编辑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依靠互联网,是知识更新的有益捷径。
其次是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必须要有驾驭网络内容和信息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经济增长的潜力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出版行业也是如此。作为一名纸介质媒体编辑,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上取得优势,使策划的图书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从中“嗅”出图书市场的风向,并将其体现在自己的策划中。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及时、迅速地发现国内外的出版、营销情况和各出版社的工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选题重复、过时。现在,许多国际知名的出版机构,如施普林格出版社、兰登书屋、培生集团、讲谈社等均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网站,最新书目介绍、最新出版动态等信息都可以免费检索与浏览。与图书相比,互联网上的信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加工程度低,良莠不齐。编辑可以从大量杂乱无章的相关信息中归纳、整理出完整、精当的信息加以出版,这也对那些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的混乱不满的网民很有吸引力,可见,只要编辑有较强的信息整理能力,互联网可以成为编辑策划选题的好帮手。
另一方面,编辑的信息意识还可使他拥有相当的作者资源。互联网除了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外,还提供了全球人才资源共享。编辑可以通过邮件、微博、微信等应用,向知名人士或畅销书作者约稿;编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发现适合自己选题的写作人才,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作者。同时,编辑必须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手段。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作者沟通,交换看法,作者写作和编辑加工可交替进行。书稿写完之时即是编辑加工完成之日,从而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及时满足读者的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网络营销、按需印刷、众筹出版等,拓宽了传统出版业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模式,但同时也是对传统出版产业的业务流程模式的一种改变。互联网可以优化出版流程。编辑可通过QQ、微信,随时了解书稿排印的进程情况,足不出户就能对封面设计、发排、校对等各个环节实行监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编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在网上对自己的新书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建立读者群,其成本将比传统的宣传方式低得多,而且又能够保证其宣传的有的放矢。比如,可以将自己所编图书的内容介绍、目录样张,甚至整本书的内容放置在网页上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相关论坛,或网络直播平台,对自己的某种图书展开讨论,实现实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