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流行音乐情报到处都是,为何评论场却消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日]毛利嘉孝 著??耳 田 译
(图源:视觉中国)
但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对流行音乐进行文字书写变得无比困难的时代。
音乐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左右,所以我并没有试图主张一种中立性的、普遍化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二十多岁前后听的音乐对我有着极强的影响,所以关于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描述会占据比较大的篇幅,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部分的文字可能会略微带有一丝丝伤感的色彩。另外,书中对于J-pop之前的日本流行音乐的讨论相对较少,这也是因为受到了我自身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聆听经验的很大影响。
不管怎么说,面对着这样的年轻学生和全新状况,我痛感到,我们一直以来谈论音乐的方式实在需要改一改了。我觉得就算是过于粗略(或者多少存在着一些偏见)也好,流行音乐的教科书式的历史和缩略化的结构示意图也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便成了我动笔撰写本书的动机。
“流行音乐”和“资本主义”这两个词之间在存在着某种共犯式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紧张性的关系。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将这两种不同的脉络用“和/与”这个词联系起来。
作者:毛利嘉孝
自“流行音乐纯粹只是音乐”这样的观点中跳脱出来,从全面包裹着流行音乐的整体社会性脉络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思考,这是本书尤其想要指明的方向。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它是一本关于“流行音乐社会学”的书。
流行音乐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我们对流行音乐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本书循着音乐研究中经常缺失的政治、经济视角,自“流行音乐纯粹只是音乐”这样的观点中跳脱出来,从全面包裹着流行音乐的整体社会性脉络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以往的音乐媒体工作者光是凭着“可以近距离接触到音乐界”这一条特权,就能够合情合理地完成信息的发送。然而现在,这样的特权早已经消失,大家要么就是写一些“喜欢”或“讨厌”之类的个人化感想,要么就是得意洋洋地东写西写一些琐碎的八卦和逸闻,渐渐地,评论的场所就消失不见了。
>>内文选读
单纯地相信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自由的自我表达手段的倾向似乎正在增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更加认为,对流行音乐和资本主义重新进行思考已经变得极为必要。
我本人曾在大学里开设过关于流行音乐或通过流行音乐来讲解现代社会的课程。每年课程开始的时候,我都会痛感到,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从前那样疯狂地听音乐了。但是客观来看,对于现在正处于18到20多岁的学生来说,曾让十几岁时的我受到过冲击的朋克(punk)和雷鬼(reggae),已经是30多年前的音乐了,就连浩室(house)都是他们出生以前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但本书并不是想要发表“过去的日子真美好”这样的言论。大学里的知识分子的模式化倾向之一,就是一边怀旧式地谈论过去,一边对现状提出批判。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们便可以将自己英雄式地摆放到“最后的”知识分子、“最后的”评论家、“最后的”艺术家、“最后的”左派这一类乱七八糟的位置上去,但是这样不但否定了现状,也可能导致对未来将会出现的可能性视而不见。所以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落到这样的立场之中去。
同时,大家稍微上网看一眼就会发现,流行音乐情报到处都是。音乐人自己运营自己的官网也不再是件新鲜事,为了自己的粉丝和仍是路人的观望者,大家都不停地在网上上传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所以在刚开始写本书的时候我就考虑,能在网上读到的详细信息就交给网络,而我则仅仅是利用尽可能基础性的情报,来描述流行音乐和将之包裹于其中的社会的状况。我不去搜集音乐人的逸闻或故事性的事件,而是通过利用大家都知道的主流音乐人和音乐事件,将最低限度范围内的知识统合起来,以作为我们讨论的基础。